“60后”“70后”群体逐渐步入老年,将给银发经济带来哪些新图景、新变化?
党俊武认为:
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供需结构转型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需求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现有供给体系尚难以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老龄经济蕴含巨大潜能。全面推动老龄产业发展,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总体来说,老龄产业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适应老龄社会需求的整个供给体系,这是“大老龄产业”;
二是满足个体全生命周期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这是“中老龄产业”;
三是面向老年期需求的产品服务体系,这是“小老龄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龄产业取得长足进展,初步形成了老龄金融产业、老龄制造产业、老龄健康产业、老龄服务产业、老龄宜居产业、老龄文化产业等。这是市场自觉顺应老龄社会和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代表未来我国经济的新方向。
实践表明,老龄产业属于“劳动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充分就业、扩大消费和促进投资。随着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中长期内我国中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将不断凸显,老龄产业蕴含着巨大发展潜力。
与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多种需求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老龄产业的潜在需求难以估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老龄产业潜力届时将占到GDP的五分之一,2050年将达到三分之一。特别是“60后”“70后”相继步入老年,将会给老龄产业带来新图景。“60后”“70后”人口总量逾4亿人,教育水平普遍较高,追求健康和投资健康养老的意识也更强。从整体上看,他们对老年生活的消费需求和长远安排深刻影响着未来老龄产业的发展动向。因此,应及时关注其在消费能力、需求层次和认知技能等方面呈现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3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1年至2035年,我国老龄产业在多个方面产生需求。例如,老龄健康方面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医疗卫生、安宁疗护等;老龄用品与制造方面的适老化产品、康复辅具等;老龄宜居方面的适老化改造、适老化环境与服务等;老龄金融方面的个人老龄金融产品及老龄产业金融支持等。
从长期看,2036年至2050年,随着“70后”“80后”群体步入老年,我国老龄产业需求将在消费模式、需求层次、需求内容等方面发生更大变化。例如,线上消费模式更加普遍,精神文化、终身学习等成为老年人追求的重要内容,智慧养老与科技助老需求日益凸显。此外,老龄服务的外延会进一步扩展,老年人对体育、旅游、文化、教育、法律等领域的服务需求也会显著增加。
预计未来10年,每年将有超2000万的新增老年人。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经济基础较好,信息渠道多样,更注重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传统医疗保健之外,老年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精神文化服务和产品、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和老年智能辅助设备等智能化健康产品、老年人健康生活解决方案、家庭健康机器人等人工智能产品以及中医的养生方式和产品等也将备受青睐。
充分运用大数据精准提供质量过硬且多元化、多样化、适老化和个性化的消费产品,将是老龄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当前,需从顶层设计、中层谋划和底层操作上对老龄产业及其各细分领域作出中长期的战略和政策安排。通过着力打造老龄健康产业体系、老龄制造产业科技创新、老龄服务产业质量提升、适老化环境改善、老龄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老龄文化产业繁荣、老龄产业品牌打造、老龄产业布局优化、老龄产业标准提升和老龄产业人才培养等重大工程,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来源:澎湃新闻)